走進于橋水庫 感受生態之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津沽大地的生動實踐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市委開展“迎盛會、鑄忠誠、強擔當、創業績”主題學習宣傳教育實踐活動要求,以務實行動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忠誠擔當、攻堅克難,奮力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津沽大地上生動實踐,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天津,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于橋水庫是天津重要的水源地,保護水環境,兩岸復綠,如今,這里有了怎樣的變化?深學篤用,天津行動,打卡于橋水庫的生態之美。
打卡于橋水庫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水庫南岸的萬畝生態林,林區巡護隊正在這里進行日常巡護。
隊長吳建寶告訴我們,這片生態林所在的位置,原來叫五百戶鎮,有著40多個村莊,多數村民都以打漁、開農家院為生,對水庫環境和水質的影響比較大。為了進一步做好水源地保護,幾年前,薊州區開展了生態移民,對這些村莊進行整體搬遷,吳大哥告訴我說,他以前就是五百戶鎮東十百戶的村民,從十幾歲開始打了20多年的魚。
2018年底,五百戶鎮的鄉親們全都搬進了州河灣新城,原來的村莊復綠之后變成了眼前這1.2萬畝的生態林。復綠效果如何?我們跟吳大哥,登上森林巡航的直升機,到空中去看一看。
現在,不光建起了生態林,水庫也實行了全封閉管理,每年還有半年的禁漁期,搬進新城的鄉親們實現了不同形式的就業。吳大哥帶領的這支巡護隊現在有20多人,都是像他這樣的搬遷村民,24小時守護著這片生態林。看到老家的景色越來越美,他也是打心眼里高興,巡護的閑暇時間,他還愛上了拍照,記錄身邊變化。
馬金保,太平莊村的黨支部書記,他告訴我們,村里頭些年一直是發展養殖業,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搞養殖。
馬書記說,這幾年,區里對于橋水庫周邊的村莊,進行生產生活方式調整,2018年,太平莊村開始引導全村的養殖戶,轉型發展藍莓特色種植,村民自建大棚的,可以得到一畝地7500塊錢的補貼,鎮里還出錢在村里建設了70多個大棚,承包給村民。
王強,原來是村里的“養殖大戶”,也是村里第一個把豬舍鴨舍改成藍莓大棚的。
因為采用的是綠色種植技術,鋤草、除蟲都不使用農藥,老王和鄉親們種出來的藍莓市場好,效益也高,現在,馬伸橋鎮臨近水庫的村莊,全都改種了藍莓。
水清了,岸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也讓水庫周邊的不少鄉村吃上了“生態飯”。
小穿芳峪村,離于橋水庫只有四公里,隨著水庫周邊大環境的改善,這幾年,村里的道路、溝渠全都變了樣,還建起了一個鄉野公園,在外地打工的閆海濤,看到村里變美了,決定返鄉創業,跟著村里的帶頭人建起了第一批民宿。今年,他把父母的老房子也進行了改造,成了村里頭一個開兩家民宿的老板。
在旁邊的院子里,我們還遇到了一個正在拍視頻的小伙子。
郝楊杰,今年21歲,村里的黨務工作者,剛來半年多,喜歡玩短視頻,一進村,他就主動攬下了村里“宣傳員”的活兒。
小郝說,今年村里又有十幾戶村民提出來想干民宿,他打算給村里的每家民宿和景點,都拍一段短視頻,幫大家好好宣傳宣傳。
看生態林、摘藍莓果、逛“網紅村”,沿著于橋水庫這一圈走下來,看到的是滿眼綠色,聞到的是花果芬芳,感受到的是村美民富。從鄉親們的故事里,我們看到,“綠色發展”帶來的勃勃生機已經扎根在了水庫兩岸,“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深深地扎根在了鄉親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