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環保領域勞模涌現
全市生態環境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市委開展“迎盛會、鑄忠誠、強擔當、創業績”主題學習宣傳教育實踐活動要求,以務實行動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忠誠擔當、攻堅克難,奮力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津沽大地上生動實踐,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天津,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孫麗華正在清掃街道。(天津市總工會供圖)
第133個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雖然在家養病,但兩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孫麗華并沒有閑著,而是研究垃圾分類有關問題。她計劃著能下樓后,就去垃圾箱旁邊“值班”,幫助大家垃圾分類。
“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我們這些環保領域的勞模應該發揮更大作用。”今年74歲的原天津市河西區環境衛生管理局清掃工孫麗華說,令她感到欣慰的是,退休20多年來,引領中國環保事業發展的隊伍不斷壯大并走向專業化。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自1989年中國對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每5年一次規律表彰以來,中國生態環保領域涌現出的各級勞模越來越多。
以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名單為例,根據其職務,以“生態”“環保”“環境”為關鍵詞搜索出的總結果人數,1989年受表彰的有10人,1995年有10人,2000年有25人,2005年有39人,2010年有50人,2015年有73人,抗擊疫情的2020年也有47人。
“生態環保領域勞模數量的變化,體現了中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也側面反映了中國污染防治攻堅克難并取得效果的過程。”天津市勞動模范、天津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宋文筠說。
宋文筠同時也是天津市環鑒環境檢測有限公司司法鑒定部門負責人,專門從事環保案件鑒定。今年49歲的她依然清晰記得10年前剛從事這項工作時的場景。
“那時生態環境損害案件鑒定非常困難,因為技術導則比較簡單,怎么開展調查,從程序上該怎么做,都沒什么經驗可循。”宋文筠說。
為了搜集證據,她和同事們三九天直奔垃圾填埋場,趴在地上,忍受著令人作嘔的惡臭采集樣本;為了保證環境評估鑒定準確客觀,他們加班熬夜逐字逐句審核鑒定報告。
10年來,在宋文筠的參與下,天津先后宣判多起環境污染類案件。
2013年開始,面對環境污染高發態勢的民生之痛,一系列有重點、有力度的環境治理頂層設計發力,“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相繼實施,中國的污染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逐步成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共識與行動。
特別是在與霧霾交鋒的戰場上,截至2021年年中,中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累計完成散煤治理約2500萬戶,全國淘汰2400多萬輛黃標車、老舊車,229家鋼鐵企業6.2億噸粗鋼產能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整治散亂污企業及集群,許多地方的鋼鐵、煤炭等落后產能被淘汰……
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已降為30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87.5%,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穩步改善,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4.9%;全國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森林面積達到2.2億公頃,森林覆蓋率在2020年底達到23.04%,綠色發展理念也隨之深入人心。
馮健(中間)在天津市啟動重污染天氣黃色預警期間和同事們到企業開展執法檢查。
這一點,2020年12月獲得“天津市模范集體”稱號的天津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總隊大氣支隊(獲獎時稱天津市環境行政執法總隊綜合監察支隊)的成員們,感觸深刻。
支隊長馮健說,十幾年前,他剛參加工作時,執法會遇到阻撓,還有同事被攻擊。隨著幾年攻堅克難,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顯著提升,一線企業都比較理解執法,“我們執法也不再是單純執法,而是幫助企業一起做好環保”。
2021年,天津環境執法人員每月上門問需,企業近千個訴求得到現場解決;“送法入企”實現全面覆蓋,組織百余場現場宣講,面對面答疑、針對性解惑,實打實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首違不罰”“輕違不罰”溫暖落實,140余家市場主體免于處罰;全程推行“說理式”執法,柔性監管讓市場主體倍感溫暖。
今年4月25日,全國總工會發布了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評選表彰結果,又有不少生態環保領域的集體和個人上榜。
“我覺得將來自己退休以后,還會投入到環保工作,但是我最大的心愿是環境污染案件越來越少,我們這些‘環保法醫’都失業了是最好的。”宋文筠說。